从南基一到伊万再到徐正源,整个中国足球都上了一堂合同课
关于徐正源与成都蓉城俱乐部的合同问题,近年来通过各方媒体的持续报道,这一话题逐渐变得愈发引人关注。最新的消息是,徐姓某知名媒体人公开呼吁成都球迷应该与俱乐部团结一致,不应因为一些传言而产生分歧;与此同时,他还不失时机地对某俱乐部与某主教练进行了讽刺,直言“不要像山东那样,招募一个吸血鬼,把俱乐部的血液吸干”。这些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。
从我的角度来看,徐正源团队的年薪究竟是1000万、2000万,还是有些媒体所说的4000多万,这些数字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,这件事给中超俱乐部,乃至整个中国足球,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教训。回顾历史,早在河南俱乐部与南基一解约时,就有媒体爆料称,双方合同中包含“7轮不胜即下课”的条款,并且该条款不受国际足联的保护。再往后,伊万在18强赛期间,也曾多次面临下课危机,但依然遇到了类似南基一的困境。即便是崔康熙,也没能幸免。
实际上,不论是“7轮不胜”还是“每两轮考核一次”的条款,这些以成绩为导向的辞退教练方式,都无法得到国际足联的法律支持。除非俱乐部或足协愿意支付违约金,否则教练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足联提起诉讼,基本上赢得赔偿。据悉,伊万与足协的合同中,曾明确规定如果发生争议应由中国当地法院仲裁,但在国际足联面前,这一条款显然无效。
从现有的信息来看,徐正源与上述几位教练有一些不同。首先,成都蓉城目前在积分榜上排名第三,成绩表现相当不错,根本不存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;其次,俱乐部方面并没有关于换帅的任何传闻,外界所说的只是关于引援权的调整问题。至于是否续约的问题,毕竟现有合同将在年底到期,尚未有确切答案。换句话说,当前的局面很可能并非俱乐部的主观意愿,更多的是有外部的声音和风声在流传。
这一连串的实际案例,确实应该给中国足球的每一个职业俱乐部敲响警钟。在与教练签订合同的时候,尤其是对于本土教练的合约,俱乐部必须更加谨慎,避免不经意间给自己埋下隐患。如今,许多中超俱乐部与主教练的合同通常是两年甚至三年,蓉城与徐正源的合同据说涉及到亚冠晋级后自动续约三年的条款,这种做法显然存在风险。如果俱乐部没有充足的资金,或者不在乎支付高额违约金,那么当成绩下滑或与教练的关系出现裂痕时,最终吃亏的往往还是俱乐部自己。
MK体育平台我个人认为,最理想的合同年限应该是每年一签,或者根据阶段性目标来签约。比如,足协当初与伊万的合同,如果是签半年,只到36强赛结束,或许会更为合适。毕竟,按照国足当时的表现,伊万显然无法继续带队征战18强赛。
当然,有人可能会说,像这样的合同年限并无法吸引优秀的教练,尤其是外籍教练。可是事实证明,一开始就降低自己期望值的俱乐部,最终只会自食其果。以伊万为例,他刚刚从阿曼国家队下课,的确有不小的执教能力,但他的首场比赛2-2战平新加坡,接着对阵泰国又在第78分钟才将比分扳平。虽然这些成绩无法算得上完美,但从战术层面,伊万的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。而那一度让中国球迷心生厌恶的菱形中场,简直成为了中国足球的“噩梦”,这种固执的执教风格,难道全世界的足球圈都不觉得令人难以忍受吗?
除了合同期限的选择外,俱乐部在一些权力上的把控也必须加强。例如,引援权、资金分配等,凡是涉及到俱乐部运营的关键问题,都必须要有清晰的边界。毕竟,高水平且具性价比的外籍教练并不多见,中超俱乐部如果在这些原则问题上妥协,最终往往是自己陷入困境。
不过,话又说回来,申花最近与斯卢茨基续约了两年,新合同将延续至2027年底。这一做法令人不解,也许是因为申花俱乐部自信满满,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底气。但回顾过往的教训,仍然显得有些过于冒险。毕竟,再亲密的夫妻关系也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走向解体,更何况是一位外籍教练?当前的顺利并不代表未来的稳定,合同的稳定性和谨慎性,依然值得俱乐部深思。
总之,签合同的过程需要谨慎,只有稳妥的操作,才能确保俱乐部在未来避免更多的麻烦与风险。
(今日头条独稿,未经许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转载!图片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片库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感谢支持。)
在中国女排与德国队的这场较量中,胜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与深刻的意义。比赛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对决,更是精神的碰撞,展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与运动员的毅力。随着比赛的进行,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。队员们的每一次发球、每一次扣杀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。球场上,球员们的身体语言展现了她们的专注与决心。龚翔宇在场...